TPEM與TPM管理模式對比
來源/作者: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fā)布時間:2018-11-27 丨 瀏覽次數:
TPM管理咨詢公司概述:TPM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企業(yè),不同的區(qū)域推廣,都有著不同的推行內容。TPM在西方國家的推行,為了適應、滿足西方國家工業(yè)企業(yè)建立TPM管理模式的需要,國際TPM協(xié)會提出了“全面生產設備管理”這一新的概念,這也是TPM的衍生概念。
TPM管理發(fā)展史
與較為僵硬的日本TPM管理模式相比。TPEM系統(tǒng)的建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TPEM模式更注重現(xiàn)實的需求,將生產設備置于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對企業(yè)文化在企業(yè)管理中的作用也給予特別的關注。TPEM模式是一種更為實用的管理模式。借助于TPEM的方法,TPM將重新調整和改變生產設備管理的結構。以24小時連續(xù)有效運轉為最高目標的設備利用率是建立良好的固定資產及設備管理系統(tǒng)的關鍵所在。對于大多數企業(yè)而言,改造生產設備管理系統(tǒng)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現(xiàn)有生產設備系統(tǒng)的改造;
2.將經改造后的設備管理系統(tǒng)維持在高效及高有效度的水平上;
3.購置高效及高有效度的新設備。
設備管理的每一階段都包括許多步驟,這是在建立TPM體系的規(guī)劃中必須加以注意的問題。對于TPEM系統(tǒng)來說,首先應該將設備性能及有效度維持在盡可能高的水平,這在TPM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雖然必須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但是相對于生產率和質量的改造及成本的降低而言,這些投入還是很有意義的。
充分而詳盡的數據資料及周密的計劃對于第一階段目標的實現(xiàn)也是至關重要的。應予優(yōu)先考慮的是改造生產過程,使有限的生產設備能夠生產更多的產品,這也將使得早期對TPM的投入得到補償。
設備管理的第一階段:通過對設備的改進使其達到盡可能高的效率及有效度。
第一步:確定現(xiàn)有設備的效率及有效度;
第二步:確定設備的實際狀態(tài);
第三步:已實施的維修信息的采集;
第四步:設備故障損失的分析;
第五步:確定改進設備狀態(tài)的需求及可能性;
第六步:確定設備換裝的需求及可能性;
第七步:按計劃實施改進及換裝方案;
第八步:檢查及評估方案實施的效果.
對于第一階段前三步的實施來說,應予優(yōu)先考慮的是數據的采集、處理。數據是TPM系統(tǒng)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組成,對于管理決策和TPM項目的成敗也是關鍵的要素。通過可行性研究得到的信息和其它數據(如現(xiàn)有的設備失效記錄,故障登記表,修理費用,平均故障間隔期MTBF等等)可以被TPM小組用來進行生產設備故障(第四步)及設備狀態(tài)改進可能性的分析(第五步)。改進方案將按照設備投入產出分析,生產狀況,產品質量提升的需求,設備有效度及其它因素依其重要程度逐項予以安排。第六步的重點在于對設備換裝的必要及可能性進行研究,由專業(yè)工程師組成的TPM小組將分析換裝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損失,換裝對于設備的必要性并擬定相應的方案。
第六步則是根據擬定的計劃實施改進的方案,這一過程延續(xù)的時間取決于設備的狀態(tài)、所確定的需求及可能性,可能長達6至18個月。由于設備的改進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因此這一進程將不斷延續(xù)下去。對于TPM管理模式來說,設備狀態(tài)的改進是最有效的成果,對于生產設備及其它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產品質量,產量及成本都將產生積極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TPM模式的投資將通過小組的自主維修活動及與其它人員的緊密協(xié)作產生的效果得到回報。在最后一步中,生產設備狀態(tài)改進的效果應通過與其改進前狀態(tài)的比較而得出,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進一步的需求。
生產設備管理的第二階段是將其效率及有效度保持在最高狀態(tài),所要做的就是鞏固第一階段所取得的成果,使之不致出現(xiàn)反復。對于新設備也要使其在全部使用時間內保持高效狀態(tài),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就在于良好的預防性維護,舍此之外別無良策。一個運轉良好的預防維修體系是建立在以現(xiàn)代儀器儀表為檢測手段,能夠判斷設備狀態(tài)的預知維修之上的。將設備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并不需要完全依賴復雜而昂貴的檢測設備,耐心而細致的檢查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并排除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各種故障隱患。
設備清潔工作在維護中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對于設備的高效運轉及產品質量的提升來說,清潔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與其它維護手段相比,清潔工作的作用似乎不太明顯,但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影響是絕不可以低估的。
設備管理的第二階段:保持生產設備的最高效率和有效度
第一步:編制設備的維護目錄
第二步:編制設備的潤滑目錄
第三步:編制設備的清洗目錄
第四步:制訂設備清洗、潤滑及維護的實施方案
第五步:編制設備的檢查程序
第六步:建立包括監(jiān)督機制在內的預防維修、潤滑、清洗和檢查體系
第七步:編制預防維修手冊
第八步:按計劃實施維護、潤滑、清洗
第九步:檢查和調整相關的計劃
在第二階段中,首先要為生產設備確定預防維修的需求。由工程師、維修人員、操作人員組成的小組基于自身經驗及設備制造廠商推薦的方案編制和調整設備維護計劃。這項工作可以分兩種實施方式,第一種由操作人員經培訓后進行,第二種則由專業(yè)維修人員負責。在第二、第三步中,需要分別為設備編制潤滑、清洗計劃。緊接其后的是制訂設備清洗、潤滑、維護的實施方案,這也是員工的TPM培訓,預防維修的檢查目錄,操作規(guī)程及工作進度計劃的基礎。第五步是為生產設備編制檢查程序,通常情況下檢查是預防維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偶爾也可用預防維修工作分開進行,以便更好地確定了零部件的磨損狀態(tài)和早期發(fā)現(xiàn)潛在的故障隱患。如同在維護、清洗和潤滑工作中一樣,檢查工作也可以采用兩種形式進行。
在第六步中,為了加強維護、潤滑、清洗及檢查工作的計劃、實施和調整,必須編制相關的報表。這些報表包括檢查目錄,操作規(guī)程,工作進度計劃,檢查報表,相關的工作報告等等。
第七步的工作是編制預防維修手冊,手應體現(xiàn)TPM模式中的預防維修理念,涉及預防維修策略,維護、潤滑、檢查程序及組織機構。預防維修目錄的編制及應用,操作規(guī)程,維修工作進度計劃及控制(包括平均故障間隔期MTBF),維修費用及發(fā)展趨勢等也都屬于維修手冊的范疇。
完成前七項工作后就可以開始實施由操作人員參與的預防維護、清洗、潤滑和檢查等項工作,其成敗則取決于操作人員的素質及激勵機制。在TPM管理理念中,第一種實施方式通常都是由操作人員承擔較多的設備管理工作,這種工作性質的轉換則是通過長時間的培訓才能加以實現(xiàn)的。
經改造后的預防維護、潤滑、清洗和檢查所顯示的成效表現(xiàn)為所實施的任務及實施間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最有效的預防維修系統(tǒng)應該是動態(tài)的,隨時可以根據需要和生產設備的實際狀態(tài)進行調整,即如果在實施預防維護時生產設備或零部件的狀態(tài)許可,則可以通過減少工作量或延長實施間隔的方式使管理過程得以優(yōu)化,這種優(yōu)化必須建立在維修與操作人員積極主動參與的基礎上。
- 上一篇:TPM管理實施系統(tǒng)簡述
- 下一篇:TPM設備潤滑管理的錯誤觀念